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规则功利主义,以下6个关于规则功利主义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行动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
1、利益区别:
规则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不要看特定的情境,要看一般情况下服从这个规则会带来怎样的功利。
行动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先做,且这件事的功一定大于弊。
2、个人角度区别:
规则功利主义强调的是:指从我个人角度出发的功利考虑。
行动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从功利原则所说的“最多数人最大功利”的客观角度考虑
3、思考区别:
规则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从整体思考,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行动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从某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所来的的利弊。
扩展资料:
西方哲学家一直企图寻找某种独立于人们日常道德观念的客观正确的道德原则,寻找这些原则和体系的哲学反思活动就是规范伦理学。本书紧紧围绕“什么使得一个行为成为一个道德的行为”这一规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对当代西方流行的规范伦理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这些理论包括:伦理学利己主义、行动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康德义务论、罗斯的初始义务论、自利契约论、非自利契约论、经典美德伦理学和当代规范美德伦理学,其中对契约论和美德伦理学的介绍是《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的亮点之一。
规则功利主义要求我们从特定情境中把行为规范抽出来思考:把“落水救人”这个原则单独拿出来看,它显然比“落水不救人”的功利更大,所以就可以确定“落水救人”的规则,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按照该规则行动。
但是行为功利主义的反驳是,既然“落水救人”这个规则比“落水不救人”有更大功利,那么“落水并且在情境T中不救人,在其他情境中救人”这不也可以成为一个规则吗?
这个规则难道不是比“落水救人”的规则功利更大吗?这就导致在情境T中出现了坍塌,上述规则坍塌为:“在情境T中按照功利原则行动,而在其他情境中按照‘落水救人’的规则行动”。更进一步,在任何特定情境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坍塌,
因为可以这样考虑:在情境X中,假设能够按照规则功利主义得出一个规则K。如果按照K行动不会带来最大的功利,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按照K行动,而应该服从功利原则,因此K是错误的;
而如果按照K行动可以带来最大的功利,那么按照功利原则肯定也可以带来最大的功利,因此K是多余的。这样,K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多余的,所以在任何情境中,K都要坍塌为功利原则。
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的不同
行为功利主义亦称行动功利主义,是指现代西方一种主张直接以行为效果来确定行为正当与否的伦理学理论。
规则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的一支,其学说认为,若每个人都永远遵守同一套道德规范,就能产生最大快乐值。
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
1、行为功利主义把行为理解为个别的行为直接以行为结果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
2、规则功利主义则把行为理解为行为的类,它不以每一特殊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而是以某一普遍行为的结果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
3、行动功利主义者认为,行为的全部后果是决定该行为正当与否的唯一的与全部的标准,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结果的行为。就是正当的。
4、规则功利主义者则认为,这种观点把全部道德责任问题都变成了对行为结果的算计,这至少部分地曲解了道德判断的性质。
扩展资料:
行为功利主义与规范功利主义的共同基本假设为
1.社会是唯名的,所谓大众或公众或公共利益,不外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2.每一个人的行为动机皆属中性,即本无好坏或对错的价值判断。
3.功利主义者皆预设人是理性的动物,再把个人理性抉择的原则,应用在社会整体上,因此特别强调“大公至正的立法者”与“一视同仁”的概念。依照此一假设,功利主义者将自身设想为大公无私的立法者,将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比拟为一条直线,然后再将权利、义务以及所有社会资源等,依据最大效益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为功利主义
百度百科-规则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的概念包括了哪些内容?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又叫彼此相互截断。
以下是功利的相关介绍:
功利,一指功名利禄;二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三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中性。功利与道义相对,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进取心,期望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一定以道义制约自己不要产生功利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
唯有如此才能自发产生动力去不断努力,激发个人潜能,注重于过程的学习积累而不过分执着于结果,切记,一定要淡泊名利,决不可使自己违背道义,一旦取得成功定要多为社会造福。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功利
什么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和哲学理论,强调行动的道德性应该基于其结果或后果。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一个行动的道德性取决于它所产生的结果对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或福利的影响。
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是追求最大化整体幸福或最大化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它将道德行为的标准建立在结果的实用性或功利性上,而不是行为本身的性质、意图或道德规则。功利主义者关注的是行动的实际后果对人们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一个行动是道德的或正确的,如果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幸福、快乐或福利,并最小化痛苦和痛苦的产生。关键是评估不同行动的后果,选择能够产生最大福利或最大幸福的行动。
功利主义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于个人道德决策,也用于社会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例如,社会政策可以根据其对整体福利的影响来决定是否采取某项措施,例如教育、医疗、经济政策等。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其中之一是关于如何衡量和比较不同个体的福利和幸福的问题,以及如何平衡不同人的利益。另外,一些人认为功利主义可能忽视了个人权利、正义和道德规则的重要性。
什么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它认为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社会福利的贡献。在功利主义中,行为的目的是最大化幸福或快乐,而不是遵循道德规则或信仰。
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化幸福或快乐。这种幸福或快乐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因此,功利主义者认为一个行动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带来最大化幸福或快乐。
在实践中,功利主义者通常采用“效用”来衡量行动的价值。效用指的是一个行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果一个行动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用,那么它就被认为是正确和道德的。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首先,如何衡量幸福和快乐并不容易。不同人对于什么才算是幸福和快乐有着不同的看法。其次,在追求最大化幸福或快乐时可能会牺牲一些个人权益和自由。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大化效用可能需要牺牲一些人的自由和隐私。
总之,功利主义是一种以效用为导向的伦理学理论。它认为行动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虽然功利主义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做出正确和道德的决策。
功利主义思维的功利主义的派别
功利主义根据应用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境功利主义(act-Utilitarianism)普遍功利主义(general-Utilitarianism)规则功利主义(rule-Utilitarianism)有人认为,普遍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本质上都属于情境功利主义的一种。
今天的百科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规则功利主义」行动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的区别》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宝百科,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